盗汗
[dào hàn]
中医术语
盗汗,中医病证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常见病因为肾阴虚、结核病。可以多种食疗法治疗。
中医病名
盗汗
常见病因
常见症状
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
目录
病因
1.
肾阴虚:虚则阳盛,虚热内生,阴气空虚,睡则卫气乘虚陷入阴中,表无护卫,肌表不密,荣中之火独旺于外,蒸热,迫津外泄则汗。醒则气固于表,玄府密闭而汗止阴。
2.
临床表现
“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证,即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像盗贼一样偷偷地泻出来。
盗汗的病人,有的一入睡即盗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后盗汗出,有的刚闭上眼睛一会儿即盗汗出。出的汗量,相差很大。根据盗汗病人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
轻型盗汗
轻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时许或在醒觉前1~2小时时汗液易出,汗出量较少,仅在醒后觉得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稍有汗湿,醒后则无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适的感觉。
中型盗汗
中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入睡后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则可使睡装湿透,醒后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后,再入睡即不再出汗。这种类型的盗汗,病人常有烘热感,热作汗出,醒觉后有时出现口干咽燥的感觉。
重型盗汗
重型盗汗的病人,汗液极易泄出。入睡后不久或刚闭上眼即将入睡时,即有汗夜大量涌出,汗出后即可惊醒,醒后汗液即可霎时收敛。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带有淡咸味,或汗出同时混有汗臭。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湿,一夜非数次替换睡装则无法安睡,有个别重证病人能使被褥湿透,被褥较薄或用席子时,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迹。这些病人常伴有明显 的烘热感,心情也表现的烦躁,汗后口干舌燥,喜欢凉水。平时可伴有低热或潮热,五心烦热,颧红,头晕,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干燥。
轻型与中型盗汗,对身体损伤不会太大,但重型盗汗病人,时间久了常会使病情恶化,向“脱症”发展,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治疗
1.
韭黄100g,猪腰1个,食油、盐、姜、味精等适量。将韭黄洗净切成小段,猪腰洗净切成薄片。将食油放入锅内,置明火上,油八成熟时,先放入猪腰,炒透后放 入韭黄、姜丝,韭黄熟后,加盐、味精调味后取出即成。可佐膳。 此方适应于肾虚腰痛、慢性腰肌劳损、肾虚遗精、盗汗、老人肾虚耳鸣等症,有补肾强腰的功效。
2.
枸杞15g,雏母鸡1只,料酒、胡椒面、生姜、葱、味精、食盐适量。将雏母鸡宰杀后,去毛和内脏,洗净;将葱切段、姜切片备用。将雏母鸡肉放入锅内,用沸水氽透,捞出放入凉水内冲洗干净,沥尽水份,再把枸杞袋入鸡腹内,然后放入盆内(腹部朝上)。把葱、生姜放入盆内,加入清汤、食盐、料酒、胡椒面,将盆盖好,再用湿棉纸封住盆口,在沸水武火上笼蒸2小时取出。将盆口棉纸揭去,拣去姜片、葱段不用,再放入味精,即可食用。 此方适应于男女肾虚腰痛、神经衰弱。具有滋补肝肾的功效。
3.
金针菜50g,瘦猪肉150~200g,酱油、豆粉、盐、味精等适量。将金针菜、瘦肉洗净,一同放在砧板上,用刀剁成肉酱。加入酱油、盐、豆粉、味精等调味品,搅拌均匀,放入碟内摊平。将碟放入蒸锅内,隔水蒸熟。可佐膳。 此方适应于肾虚腰痛、盗汗、肾虚耳鸣等症,有补血、养肾的功效。
4.
冬虫夏草性温,味甘,有补肾和补肺的作用,是一种平补阴阳的名贵药材。如《本草从新》说它“保肺益肾。”《药性考》亦云:“虫草秘精益气,专补命门。”《柑园小识》还说:“以酒浸数枚啖之,治腰膝间痛楚,有益肾之功。”凡肾虚者最宜用含氨基酸较多的福临门冬虫夏草4克配合肉类如猪瘦肉、鸡肉或鸭肉等共炖,连续服用一个月大部分肾虚盗汗、患者均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5.
虾性温,味甘咸,入肾经,有补肾壮阳的作用。凡因肾气虚弱、肾阳不足所致的腰脚软弱无力,或阳痿,或男子不育症患者,宜多食虾。《食物中药与便方》还曾介绍:“肾虚,阳痿,腰脚痿弱无力:小茴香30克,炒研末,生虾肉90~120克,捣和为丸,黄酒送服 ,每服3~6克,1日2次。”
6.
山药性平,味甘,为中医“上品”之药,除了具有补肺、健脾作用外,还能益肾填精。如明·李时珍指出:山药“益肾气,健脾胃。”《本草正》亦载:“山药,能健脾补虚,滋精固肾,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本草经读》还说:“山药,能补肾填精,精足则阴强、目明、耳聪。凡上品之药,法宜久服,多则终身,少则数年,与五谷之养人相佐,以臻寿考。”所以,凡肾虚盗汗之人,宜常食之。
7.
猪肾性平,味咸。唐·孟诜 认为猪肾“主人肾虚”。《日华子本草》说它“补水脏,治耳聋”。水脏者实指肾脏而言。故凡因肾虚所致的腰酸腰痛、遗精、盗汗及老人肾虚耳聋耳鸣,宜常食之。
预后及预防
1.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 ,应加强必要的体育锻炼,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
2.
在饮食方面,要摸索出与自己病证有利或有弊的饮食宜忌规律,进行最适合自己食疗调养。如属阴虚、血热及阴虚火旺的病人,应禁食辛辣动火食物,切勿饮酒,并多食一些育阴清热的新鲜蔬菜等,以使汗腺的分泌功能牢固的在机体健康的基础 上得到恢复。
3.
在条件允许时,适当调节一下居住环境的温度与湿度,如阴虚血热者的居住环境就应稍偏凉一些等。
4.
患者的被褥、铺板、睡衣等,应经常拆洗或晾晒,以保持干燥,并应经常洗澡,以减少汗液对皮肤的刺激。
5.
重症盗汗且长期卧床的病 人,家属应特别注意加强护理,避免发生褥疮。还要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神志、出汗量大小,如有特殊改变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zì hàn]
中医病症名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认证 。
中医病症名。自汗属于中医汗证范畴, 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其中白昼汗出,动辄尤甚者,称为自汗。《明医指掌·自汗盗汗心汗证》:“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朱丹溪对自汗病理属性做了概括,认为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张景岳认为一般情况下自汗属阳虚。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
就诊科室
中医内科
多发群体
体质虚弱的人
常见病因
病后体虚,禀赋不足、嗜食辛辣、情志不调等
常见症状
白昼汗出,动辄尤甚者
中文名
自汗
目录
基本信息
就诊科室
中医内科
多发群体
体质虚弱的人
常见病因
病后体虚,禀赋不足、嗜食辛辣、情志不调等
常见症状
白昼汗出,动辄尤甚者
中文名
自汗
病因病机
1.病后体虚,禀赋不足,或久患咳喘,耗伤肺气,肺与皮毛相表里,肺气不足之人,肌表疏松,表虚不固,腠理开泄而致自汗。
2.情志不调
思虑烦劳过度,损伤心脾,血不养心,心不敛营,则汗液外泄。
3.嗜食辛辣
嗜食辛辣厚味,或素体湿热偏盛,以致湿热内盛,邪热郁蒸,津液外泄而致出汗增多。
辩证施治
1.肺卫不固
症状:汗出恶风,稍劳后汗出尤甚,或表现半身、某一局部出汗,易感冒,体倦乏力,周身酸楚,面色无华,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
2.心血不足
症状:自汗或盗汗,心悸少寐,神疲气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
治法:补血养心。
方药:归脾汤。
3.阴虚火旺
症状: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当归六黄汤。
4.邪热郁蒸
症状:蒸蒸汗出,汗黏,汗液易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方药:龙胆泻肝汤。
调护方法
出汗可以分为自汗、盗汗、头汗等。自汗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出汗现象,从中医角度来看,自汗多因身体虚弱、气阴两亏,津液外宣导致。所以,自汗的人常常伴有疲惫、乏力、气短、畏寒等症状。
气阴两亏是气虚和阴虚同时出现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如果出现自汗伴气阴两亏的症状,可以先进行检查,看看是不是患有某些慢性代谢病、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结核病等疾病,这些疾病都容易导致气阴两亏。如果是单纯的身体虚弱,气阴两亏,则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主要原则是益气、生津、养阴。
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食补来达到益气、生津、养阴的效果。中医认为,平时还可以多用椹元茶调理,有养阴润肺、益胃生精、清心除烦的功效。
加强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思虑过度,保持精神愉快,少食辛辣厚味。
自汗时,腠理空虚,易于感受外邪,当避风寒,以防感冒。 [1]
饮食调理
1.黄芪炖乌鸡
黄芪50g,乌鸡半只。乌鸡切块加清水,加入黄芪,隔水炖熟,调味服食。补脾益气、养阴益血,能补益肺气而固表止汗。
2.浮小麦饮
浮小麦20g,麦冬8g,红枣10g,共煎汤饮用。养心敛汗,固表实卫。能益胃养阴而止汗。
3.黄芪止汗汤
生黄芪15g,浮小麦40g,炒白术10g,防风10g,洗净后布袋装好,粳米50g洗净,加水同煮,熟后去渣取液,每日2次,每次100ml温服。能健脾益肺,固表止汗。
网商城版权所有 佰惠(广州)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