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又名寻常痤疮(Acne Vuglaris)或常说的“青春痘”,是一种较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主要发生于面颊、额部和下颌,且也可扩展至躯干如前胸部、背部及肩胛部。
[cuó chuāng]
皮肤科疾病
本词条由百度健康医典-痤疮 提供内容 。
痤疮,又名寻常痤疮(Acne Vuglaris)或常说的“青春痘”,是一种较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主要发生于面颊、额部和下颌,且也可扩展至躯干如前胸部、背部及肩胛部。整体呈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以及瘢痕等特征,并伴随皮脂溢出。高发人群主要为青春期男女,发病率可高达54%。痤疮的发生原因是复杂的,包括体内雄激素水平异常、皮脂腺大量分泌、毛囊周围细胞角化异常,以及丙酸杆菌引发的炎症反应等。
痤疮的典型症状包括皮损(如粉刺、丘疹、脓疱)和皮脂溢出。初期粉刺,如白头或黑头,后期可形成炎症丘疹,其顶端可以产生小脓疱。皮肤上的肿块或脓肿形态难免影响美观,引起患者的社交困扰而带来心理压力,也可能进一步恶化痤疮疾病。
治疗痤疮主要手段包括改善生活习惯、使用疗效明显的药物(如外用维A酸类药物、过氧苯甲酰过氧化物、抗生素等),以及采用光动力疗法和激光疗法等物理疗法。高糖饮食、全脂牛奶、高温环境、过度压力和熬夜都可能加速痤疮的发作。因此,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饮食清淡、规律作息、适当运动以及避免长时间熬夜,都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痤疮。
增益信息上,对严重的痤疮、一般治疗疗效不佳、女性月经不调的患者,可能需进行性激素测定检查,这有助于判断痤疮是否和体内激素波动相关。而且,除了医学治疗之外,适当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助于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使疾病得到缓解。
中医病名
痤疮
外文名
Acne Vuglaris
别 名
寻常痤疮、青春痘
就诊科室
皮肤科、内分泌科
多发群体
青春期男女
常见发病部位
面颊,额部,下颌,躯干如前胸部,背部,肩胛部
常见病因
雄激素水平及皮脂分泌增加,细菌感染,皮脂腺角化异常,炎症
常见症状
粉刺,丘疹,脓疱,结节,脓肿,瘢痕,皮脂溢出
相关药物
维A酸类,过氧苯甲酰,抗生素,异维生A酸,抗雄激素类药物,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
1. 1病因
2. ▪发病机制
3. ▪诱发因素
4. 2症状
5. 3就医
1. ▪就诊科室
2. ▪相关检查
3. ▪鉴别诊断
4. 4治疗
5. ▪一般治疗
6. ▪药物治疗
1. ▪物理疗法
2. ▪手术治疗
3. ▪中医治疗
4. ▪其他治疗
5. ▪综合治疗方案
6. 5预后
1. 6注意事项
2. 7疫苗
痤疮的发病主要与雄激素水平及皮脂分泌增加相关。青年男性、女性因为身体发育,导致雄激素分泌旺盛,而雄激素导致皮脂腺产生更多的皮脂,皮脂与脱落的表皮组织混合后形成像泥沙一样的物质堵塞毛孔,导致痤疮的发作。
此外,痤疮的发生还与细菌感染、皮脂腺角化异常、炎症等原因相关。
痤疮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其主要的四种原因为:雄激素水平异常、皮脂大量分泌、毛囊周围细胞角化异常和炎症反应(主要为痤疮丙酸杆菌引起)。除这四大主要原因外,遗传、心理压力、免疫等因素也会影响痤疮的发病或者加重病情。
皮脂分泌过多是痤疮发生的病理基础。
皮脂腺的发育和雄激素水平有较大相关性,当体内雄激素含量增多,皮脂腺功能就会旺盛,导致油脂的大量分泌。此外,皮脂腺上有雄激素受体,雄激素受体的亲和力异常也会导致皮脂分泌增加。
毛囊周围细胞角化异常是痤疮发生的另一重要因素。
毛囊周围细胞角化异常导致毛囊口变小、狭窄,堵塞,从而导致皮脂无法排出,形成肉眼可见的粉刺或者肉眼不可见的微粉刺。
痤疮丙酸杆菌的过度增殖。
痤疮丙酸杆菌可以促使角质形成细胞、皮脂腺细胞和单核细胞的Toll样受体表达,还可以水解皮脂中的甘油三酯脂产生游离的脂肪酸,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及毛囊周围发生炎症反应,使局部出现丘疹、脓疱、结节和脓肿。
炎症反应。
因为皮脂溢出导致痤疮丙酸杆菌繁殖增加,痤疮丙酸杆菌通过调节Toll样受体表达加剧不同程度的炎症,出现从炎性丘疹到囊肿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雄激素类药物等均会诱发痤疮,或使痤疮严重。
饮食习惯:高糖饮食、奶制品等会诱发痤疮或使痤疮恶化,所以少吃甜食和全脂/脱脂牛奶,可以喝酸奶。虽然目前研究证明油腻饮食(例如鹅肝、动物脂肪)等不会使痤疮变得更严重,但为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考虑,还是建议要少吃高脂类食物。
高温环境:高温环境,如夏天、在厨房,如果再经常涂抹油性乳液或粉底霜等,更会诱发痤疮,另外经常戴头盔也会导致皮肤高温环境,诱发痤疮。
心理压力和熬夜:心理压力大或熬夜时,导致皮脂分泌增多,使痤疮加重。
以粉刺、丘疹、脓疱等为特征,常伴皮脂溢出,就是俗语里的“油乎乎”。
好发部位
痤疮好发于皮脂腺密集区域,这也是发生皮肤损伤的多发区域:面颊、额部和下颌。除此之外,也可见于躯干,如胸部、背部及肩部为痤疮的高发区域,多为对称性分布。
进展症状
初发:与毛囊一致的圆锥形丘疹,如白头粉刺及黑头粉刺,白头粉刺可挤出黄白色豆腐渣样物质,粉刺里往往为细菌和皮脂的混合物。
加重:粉刺里的细菌和皮脂的混合物释放到周围组织中,导致皮肤损伤加重,逐步形成炎症丘疹,顶端可有小脓疱。
持续发展:已经有了小脓疱的痤疮可继续发展成大小不一、暗红色结节或囊肿,久治不愈可化脓形成脓肿,甚至破溃后常形成窦道和瘢痕。
典型表现与分级
皮损的严重程度决定痤疮的严重程度,可分为三度Ⅳ级痤疮:
白头粉刺:毛囊口被角质细胞堆积、堵塞,皮脂充塞其中,形成白色角化性丘疹,表面有表皮覆盖,与外界不相通。此为轻度痤疮,即Ⅰ级痤疮。
黑头粉刺:堵塞毛孔的皮脂直接暴露在空气中被氧化,形成黑头粉刺。此为轻度痤疮,Ⅰ级痤疮。
丘疹:小而红的疙瘩,此为中度痤疮,即Ⅱ级痤疮。
脓疱:丘疹的顶端出现脓疱,此为中度痤疮,即III级痤疮。
结节:皮肤表面坚硬而疼痛的肿块,此为重度痤疮,即Ⅳ级痤疮。
囊肿:皮肤表面下疼痛,摸起来有脓液的肿块,此为重度痤疮,即Ⅳ级痤疮。
一般痤疮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激素水平趋于稳定后可以自行消退。但是中度或重度的痤疮不仅影响患者的美观,还会影响患者的社交、学习,甚至会导致抑郁症、焦虑症等。
如果认为痤疮会影响自己的生活,或者出现了中重度痤疮的表现,则需要及时治疗。
如果出现以下状况需要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
重度痤疮;
自行使用痤疮非处方药物治疗超过一个月无效;
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如不愿意去学校上学,不能参加正常的社交;
痤疮引起了疤痕。
痤疮患者应该首先到皮肤科就诊,就病情及其他表现接受评估,然后根据医生安排决定是否去内分泌科就诊。
一般根据青年男女、皮损好发部位、皮损形态等就可以进行诊断。微粉刺(黑头和白头粉刺的前身)是肉眼无法看到的,可能需要在显微镜下查看。
女性患者可能会被问及到月经周期,这有助于判断痤疮是否和体内激素波动相关。
对于严重的痤疮、一般治疗疗效不佳、女性月经不调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性激素测定检查。一般情况下该检查包括以下六种激素水平:睾酮、脱氢表雄酮、雌二醇、孕酮、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生成素。
如果女性患者睾酮的含量或者促黄体生成素与促卵泡生成素的比值异常,则有可能为多囊卵巢综合征导致的痤疮。
应注意与酒渣鼻、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等进行鉴别。
酒渣鼻:多发于中年人,皮损分布于鼻尖、两颊、额头为主,患部有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晚期形成鼻赘,即鼻翼异常增大,呈明显累赘突出。
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多发于成年人,皮损主要为半球形或略扁平的丘疹或小结节,呈暗红或褐色,触之柔软,中心坏死,玻片按压丘疹时,可以显出黄色或褐色小点,多对称分布在眼睑、鼻唇沟及颊部。
根据痤疮的发病机制,主要的治疗手段为抑制皮脂腺的分泌、控制痤疮丙酸杆菌的繁殖、调节体内激素水平、减轻炎症,对于严重的痤疮需要外用药和口服药联合治疗数月才能完全消除。
健康的饮食:少吃高糖饮食和奶制品,如薯条、面包、全脂牛奶等,多吃酸奶、蔬菜,水果和粗粮。
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生活不规律,避免暴晒,注意个人卫生等。
清洁皮肤:选择清水或者合适的洁面产品保持皮肤清洁,若需化妆时选择不会堵塞毛孔的化妆品或者无油化妆品,一定记得及时卸妆。
心理疏导:痤疮会影响患者的社交和学习,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而心理压力过大又会导致痤疮更加严重,治疗痤疮时可配合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助于患者减轻心理压力,还会使疾病得到缓解。
外用药物治疗
一般痤疮患者仅用外用药物即可,对于外用药物疗效不佳或中重度痤疮患者,需要采取外用药物和口服药物联合治疗。这些药物治疗均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常用外用药物有以下几类:
维A酸类
外用维A酸类药物是轻中度痤疮的首选外用药物。
这类药物作用主要为调节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分化、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溶解微粉刺和粉刺及抗炎,还具有控制痤疮炎症后色素沉着和改善痤疮瘢痕等作用。
维A酸类药物和抗炎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可以增加相关药物的皮肤渗透性。
外用维A酸类药物常会出现轻度皮肤刺激反应,如局部红斑、脱屑,出现紧绷和烧灼感,但随着使用时间延长可逐渐消失。
过氧苯甲酰
过氧化物外用后可缓慢释放出新生态氧和苯甲酸,具有杀灭痤疮丙酸杆菌、溶解粉刺及收敛的作用,可作为炎性痤疮的首选外用抗菌药物之一。
抗生素
包括红霉素、克林霉素、夫西地酸乳膏等。由于外用抗生素易诱导痤疮丙酸杆菌耐药,故不推荐单独使用,建议和过氧化苯甲酰或外用维A酸类药物联合应用。
壬二酸类
可减少皮肤表面、毛囊及皮脂腺的菌群,尤其是对痤疮丙酸杆菌有抑制作用及粉刺溶解作用,对不同类型的痤疮均有效,可配成15%~20%霜外用。其不良反应为局部轻度红斑和刺痛。
系统药物治疗
系统治疗一般用于中重度的痤疮或者外用药物无效的患者。部分系统治疗药物会导致胎儿畸形,因此,妊娠期女性应避免采取系统治疗,系统治疗均需在医生指导下服药。常用系统治疗药物如下:
抗生素
中重度的痤疮患者首选的系统治疗。但抗生素容易引起痤疮丙酸杆菌及非痤疮丙酸杆菌耐药。因此,规范抗菌药物的选择及疗程,或联合其他疗法,对提高疗效及预防耐药性十分重要。
异维生A酸
目前最有效的抗痤疮类药物,无禁忌症的痤疮患者可尽早服用。
异维生A酸可减少油脂分泌,抑制异常角化和黑头粉刺形成,并抑制痤疮丙酸杆菌,对结节性、囊肿性、聚合性痤疮效果好。
用药时应同时关注其副作用,包括可致口唇发干、脱屑、血脂升高等。这类药物还有明确的致畸作用,女性患者在治疗前1个月、治疗期间和治疗后3个月内应严格避孕。
激素类药物
抗雄激素类药物:仅适用于女性雄激素异常的患者,常用药物包括以下两类:
口服避孕药:避孕药一般由雌激素和孕激素构成,雌、孕激素可以对抗雄激素,还可以直接作用于皮脂腺,减少皮脂分泌。此类药物仅用于女性痤疮患者。
螺内酯:具有轻度抗雄激素作用,不适合男性痤疮患者长期使用。
糖皮质激素:适用于严重结节性痤疮、聚合性痤疮、囊肿性痤疮的炎症期和暴发性痤疮。对严重的结节性或囊肿性痤疮,可选用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
同时应注意,要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免发生不良反应,包括激素性痤疮或毛囊炎,使病情复杂化
光动力疗法:轻、中度皮损可联合红蓝光照射,通过光动力效应破坏痤疮丙酸杆菌及减轻炎症反应。主要不良反应包括疼痛、结痂、红斑和色沉。
激光疗法:这一疗法主要用于瘢痕治疗。当患者到了痤疮得到基本控制的年龄阶段后期,可考虑激光疗法治疗痤疮留下的瘢痕。1450nm激光、强脉冲光、脉冲染料激光和点阵激光是目前治疗痤疮及痤疮瘢痕有效的方法。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进行中医药治疗时需根据辨证论治疗原则使用中成药或中医疗法治疗。针灸、拔罐、耳贴等中医外治方法均有一定疗效。但目前中药治疗尚未有大规模临床研究证明其药物安全性。
患者在采取中医药治疗时,需详细咨询中医师或中药师后服药,切忌自服中药治疗,增加疾病风险。
在外用药物同时,可选择用粉刺挤压器挤出粉刺。化脓性皮损有时需要切开引流;清洁皮损后用药物按摩或药物喷雾,结合石膏药物倒模,可达到治疗和美容目的。
分级 | 临床表现 | 首选治疗方案 | 次选疗法方案 | 不推荐疗法 | 女性可选 | 维持治疗 |
轻度 | 粉刺 | 外用维A酸 | 过氧化苯甲酰、水杨酸、粉刺去除、果酸、中医药 | 口服和外用抗生素 | - | - |
中度Ⅰ级 | 炎性丘疹 | 外用维A酸+过氧化苯甲酰/外用抗生素过氧化苯甲酰+外用抗生素 | 口服抗生素+外用维A酸和(或)过氧化苯甲酰/外用抗生素、蓝光、果酸、中医药 | 单一口服或外用抗生素 | 口服抗雄激素药物 | - |
中度Ⅱ级 | 丘疹、脓疱 | 口服抗生素+外用维A酸+过氧化苯甲酰/外用抗生素 | 口服异维A酸、果酸、红(蓝)光、光动力、激光疗法、中医药 | 单一系统疗法或局部单一疗法 | 口服抗雄激素药物 | 单独外用维A酸或+过氧化苯甲酰 |
重度 | 结节、囊肿 | 单独口服异维A酸或+过氧化苯甲酰/外用抗生素炎症反应强烈者可先口服抗生素+过氧化苯甲酰/外用抗生素后,再口服异维A酸 | 口服抗生素+外用维A酸和(或)过氧化苯甲酰、光动力疗法、系统用糖皮质激素(聚合性痤疮早期可以和口服异维A酸联合使用)、中医药 | 局部单一疗法,口服抗生素单一疗法 | 口服抗雄激素药物 | - |
一般痤疮跟青少年青春期发育相关,因此当青少年发育成熟后,25岁左右就会自行消失。也有少部分成年人会发生痤疮,不过几乎所有痤疮患者经过合理治疗后都会取得不错疗效。
并发症
急性化脓病变
如果痤疮不及时治疗可以发展为急性化脓病变,患者可能会有发热、畏寒、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增多等全身症状,慢性化脓性病变则可能会形成感染灶,对身体影响也比较大。
疤痕
痤疮的危害可能会导致患者的皮肤受损,尤其是严重的痤疮因为真皮组织受到破坏以后会形成疤痕,导致皮肤出现凹凸不平的疤痕,这些疤痕不易消退,会让患者长期受到美观的影响。
心理疾病
痤疮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特别是重度痤疮患者。患者羞于见人,性格变得孤僻、甚至焦虑或抑郁等。因此,痤疮患者不仅需要接受药物治疗缓解症状,必要时还需要及时接受心理干预,以免发生心理疾病。
科学护肤:痤疮患者皮肤常伴有皮脂溢出,皮肤清洁可选用控油保湿清洁剂洁面,去除皮肤表面多余油脂、皮屑和微生物的混合物,但不能过度清洗,忌挤压和搔抓。清洁后,要根据患者皮肤类型选择相应护肤品配合使用。油性皮肤宜选择控油保湿类护肤品;混合性皮肤T区选择控油保湿类,两颊选择舒敏保湿类护肤品;在使用维A酸类、过氧化苯甲酰等药物或物理、化学剥脱治疗时易出现皮肤屏障受损,宜选择舒敏保湿类护肤品。此外,应谨慎使用或选择粉底、隔离、防晒剂及彩妆等化妆品,尽量避免化妆品性痤疮发生;
定期随访:痤疮呈慢性过程,患者在治疗中需要定期复诊,根据治疗反应情况及时调整治疗及护肤方案,减少后遗症发生。
2024年1月消息,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科学家在该领域有了突破性进展,他们开发了一种痤疮疫苗,已经在小鼠模型中成功减少了痤疮相关的症状,同时还能保持健康的皮肤微生物组完好无损。
网商城版权所有 佰惠(广州)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