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
本词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提供内容 。
水蛭,中药名。为水蛭科动物蚂蟥Whitm.ania Pigra Whitman、水蛭Hirudo nipponica Whitman或柳叶蚂蟥Whitmania acranutata Whitman的干燥全体。夏、秋二季捕捉,用沸水烫死,晒干或低温干燥。分布范围很广,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具有破血通经,逐瘀消癥的功效。用于血瘀经闭,癥瘕痞块,中风偏瘫,跌打损伤。
种
水蛭
分布区域
分布范围很广,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
中文学名
水蛭
采收时间
夏、秋二季捕捉
用 量
1~3g
毒 性
有微毒
贮 藏
置干燥处,防蛀
动物的干燥全体。
咸、苦,平。
归肝经。
破血通经,逐瘀消癥。
用于血瘀经闭,癥瘕痞块,中风偏瘫,跌扑损伤。
1、漏血不止:水蛭,炒为末,酒服一钱,日二服,恶血消即愈。(《千金方》)
2、月水不通:用干獭胆一枚,干狗胆、砂、川椒(炒去汗、目)各一分,水蛭(炒黄)十枚,为末,醋糊丸绿豆大。每于食前服五丸,当归酒下,日三服。(《圣惠方》)
煎服,1.5~3g;研末服,0.3~0.5g。以入丸、散或研末服为宜。或以鲜活者放置于瘀肿局部吸血消瘀。
孕妇及月经过多者禁用。
采集加工
夏、秋二季捕捉,用沸水烫死,晒干或低温干燥。
炮制方法
1、水蛭:洗净,切段,干燥。
2、烫水蛭:取净水蛭段,照烫法(指药物与热砂同炒的一种炮制方法,称为砂烫,亦叫烫法。)用滑石粉烫至微鼓起。
栖息于水田、沟渠中,吸人、畜血液。分布范围很广,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
1、蚂蟥:呈扁平纺锤形,有多数环节,长4~10cm,宽0.5~2cm。背部黑褐色或黑棕色,稍隆起,用水浸后,可见黑色斑点排成5条纵纹;腹面平坦,棕黄色。两侧棕黄色,前端略尖,后端钝圆,两端各具1吸盘,前吸盘不显著,后吸盘较大。质脆,易折断,断面胶质状。气微腥。
2、水蛭:扁长圆柱形,体多弯髓扭转,长2~5cm,宽0.2~0.3cm。
3、柳叶蚂蟥:狭长而扁,长5~12cm,宽0.1~0.5cm。
烫水蛭呈不规则扁块状或扁圆柱形,略鼓起,表面棕黄色至黑褐色,附有少量白色滑石粉。断面松泡,灰白色至焦黄色,气微腥。
1、《本草纲目》:漏血不止,炒末酒服。
2、《本经》: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症积聚,无子,利水道。
3、《药性》:治女子月闭,欲成血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