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K1,又名植物甲萘醌、叶绿基甲萘醌、叶绿醌,化学名称为2-甲基-3-植醇基-1,4-萘醌,是一种多环芳香酮,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对空气和潮湿稳定,但在阳光下会被分解。在天然绿色植物中广泛存在。 维生素K1属维生素类药物,是肝脏合成因子Ⅱ、Ⅶ、Ⅸ、Ⅹ所必须的物质。维生素K1注射液是2009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主要用于各种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的治疗。2011年12月,国家食药局通报称维生素K1注射液存在过敏风险。
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维生素K类物质在3类致癌物清单中。
药品简介
分类
血液系统药物>促凝血药
药理作用
维生素K1为黄色澄明黏稠的油状液体。维生素K1为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K是肝脏合成凝血酶原不可缺少的物质,其作用是促使凝血酶原前体转变为凝血酶原。缺乏时会引起低凝血酶原血症,出现凝血障碍。维生素K1主要用于防治维生素K缺乏所致的出血。 1、作为辅助因子参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Ⅻ、Ⅹ。
3、参与氧化过程,为保证机体磷酸根转移和高能磷酸化合物的正常代谢所必需。 5、对某些类型的绞痛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药代动力学
维生素K1的脂溶性大,口服应从胃肠道吸收必须有胆汁存在。一般采用注射给药,肌内注射后3~6h可显效。在体内代谢和排出较快,储存最少。
适应症
维生素K1为肝内合成凝血酶原的必需物质,当缺乏时可造成凝血障碍。当血液中凝血酶原缺乏时,血液的凝固就会出现迟缓,这时,补充适量的维生素K1可促使肝脏合成凝血酶原,起到止血的作用。维生素K1作为医药制剂,在临床上应用于凝血酶过低症、维生素K1缺乏症、新生儿自然出血症的防治以及梗阻性黄疸、胆瘘、慢性腹泻等所致出血,香豆素类、水杨酸钠等所致的低凝血酶原血症。维生素还具有镇痛、缓解支气管痉挛的作用,对内脏平滑肌绞痛、胆管痉挛、肠痉挛引起的绞痛有明显的效果。维生素K1还可以用于多维食品和禽畜饲料的添加剂。
用法用量
1、低凝血酶原血症:肌内或深部皮下注射,每次10mg,每日1-2次,24小时内总量不超过40mg。
2、预防新生儿出血:可于分娩前12-24小时给予肌注或缓慢静注2-5mg。也可在新生儿出生后肌内或皮下注射0.5-1mg,8小时后可重复。
3、本品用于重症患者静注时,给药速度不应超过1mg/min。
4、可用于溴鼠灵引起的慢性中毒。具体用法:
(1)静脉注射5亳克/公斤维生素K1,如需要时重复2-3次,每次间隔8-12小时。
(2)口服5毫克/公斤维生素K1,共10-15天。
(3)输200毫升的柠檬酸化血液。
不良反应
常用剂量无不良反应。肌内注射时,注射部位有疼痛感。静脉注射过速时可引起潮红、出汗、支气管痉挛、胸痛、心动过速,甚至发生低血压、休克等,并有引起死亡的报道。 禁忌
偶见过敏反应。静注过快,超过5mg/分,可引起面部潮红、出汗、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低血压等,曾有快速静脉注射致死的报道。肌注可引起局部红肿和疼痛。新生儿应用本品后可能出现高胆红素血症,黄疸和溶血性贫血。 严重肝脏疾患或肝功不良者禁用。
1、有肝功能损伤的患者,本品的疗效不明显,盲目加量可加重肝损伤。
2、本品对肝素引起的出血倾向无效。外伤出血无必要使用本品。
3、本品用于静脉注射宜缓慢,给药速度不应超过1mg/min。
4、本品应避免冻结,如有油滴析出或分层则不宜使用,但可在避光条件下加热至70-80℃,振摇使其自然冷却,如澄明度正常则仍可继续使用。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本品可通过胎盘,故对临产孕妇应尽量避免使用。
儿童用药
新生儿出血症;肌肉或皮下注射,每次1mg,8小时后可重复给药。肌内注射1-2小时起效,3-6小时止血效果明显,12-14 小时后凝血酶原时间恢复正常。本品在肝内代谢,经肾脏和胆汁排出。
本品为维生素类药。维生素k是肝脏合成因子Ⅱ、Ⅶ、Ⅸ、Ⅹ 所必须的物质。维生素k缺乏可引起这些凝血因子合成障碍或异常,临床可见出血倾向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注意事项
1、由于维生素K有过敏反应的危险,故不宜与其他维生素制成复合制剂。
2、当患者因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而发生严重出血时,短期应用常不足以即刻生效,可先静脉输注凝血酶原复合原复合物、血浆或新鲜血。
3、用于纠正口服抗凝剂引起的低凝血酶原血症时,应先试用最小有效剂量,通过凝血酶原时原时间测定再加以调整;过多量的维生素K可给以后持续的抗凝治疗带来困难。
4、一般不采用静脉注射给药。必须静脉注射时,速度要缓慢,每分钟不超过5mg。
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过量、药物大剂量或超剂量可加重肝损害。
贮存
遮光,密闭保存。
2011年12月26日上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第43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表示维生素K1注射液存在严重过敏反应,提醒医务人员和患者要关注过敏反应的风险。 2004年1月1日至2011年5月31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有维生素K1注射液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893例,其中过敏性休克328例(占36.7%),严重过敏反应是维生素K1最为突出的不良反应。 数据分析显示,维生素K1注射液临床使用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如超适应症用药、超剂量用药、不适宜的给药途径等,这些不合理使用加大了维生素K1注射液安全风险。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建议:医务人员在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对维生素K1及注射液所含成分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在给药期间应对患者密切观察,一旦出现过敏症状,立即停药并进行救治。 同时,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维生素K1注射液的适应症,权衡患者的治疗利弊,谨慎用药;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给药;选择合理的给药途径,并严格控制给药速度。 此外,生产企业应对说明书相关内容进行修订,增加不良反应描述,尤其是严重过敏反应;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的宣传,确保产品的安全性信息及时传达给患者和医生;实施主动监测,制定并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计划,保证用药安全。[3]
安全术语
S26:In case of contact with eyes, rinse immediately with plenty of water and seek medical advice.
眼睛接触后,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并征求医生意见。
S37/39:Wear suitable gloves and eye/face protection.
穿戴适当的手套和眼睛/面保护。
风险术语
R36/37/38:Irritating to eyes, respiratory system and skin.
刺激眼睛、呼吸系统和皮肤。